纳米生物医学前沿每周精选丨0708-0714
纳米人 纳米人 2019-07-19

1. AM:可调亲水-亲脂平衡的两亲性纳米颗粒的结构稳定性和肿瘤保留效果

亲水-亲脂平衡值(HLB)对两亲体的自组装和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LB值适中的两亲性纳米粒子(NPs)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肿瘤保留率。四川大学罗奎教授团队合成了一系列带有光敏剂的两亲化合物:G320P、G310P、G220P和G210P,并可以将它们的HLB值从6.1调整到9.9。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中等HLB值(8.0和7.8)的G320P和G210P可以自组装成非常稳定的NPs,具有较小的溶剂可及表面积和较高的非键合相互作用。具有中等HLB值(8.0)和长PEG链的G320P较其他NPs来说则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13倍),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在肿瘤中累积并增强PDT的效率,肿瘤生长抑制率可达96.0%。这一研究说明通过合理设计HLB值适中的NPs可以为实现高水平的肿瘤保留提供帮助。

1-.png

Xiuli Zheng, Kui Luo. et al. Tunable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for Manipulating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Tumor Retention of Amphiphilic

Nanoparticle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1586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1586

 

2. Adv. Sci.:细胞膜介导的生物特异性金属离子转运递送

金属离子在生物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武汉大学冯俊教授团队报告了一种由细胞膜介导的金属离子生物特异性转运的新策略。细胞膜固有的生物功能使其在作为金属离子载体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风险和特异性的生物靶向功能等等。实验通过利用癌细胞膜在体内去递送各种金属离子,包括钌、铕、铁和锰等,证明其可以组成一系列具有光热治疗/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和荧光成像功能的肿瘤靶向纳米杂化材料。此外,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使得其可以很容易地去负载小分子药物进而用于高效的化疗。这一研究通过开发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包含有金属离子的纳米材料,为解决金属离子在体内的靶向递送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2-.png

Ming-Kang Zhang, Jun Feng. et al. Cytomembrane-Mediated Transport of Metal Ions with Biological Specificity. Advanced Science. 2019

DOI: 10.1002/advs.201900835

https://doi.org/10.1002/advs.201900835

 

3. Small:利用ZIF-8对基因进行包封以实现其可视化及表达

近年来,MOF已被证明是一种可有效保护蛋白质的材料。然而,对于核酸等其他生物大分子来说,将其封装在纳米MOFs内及进行相关表征还处于起步阶段。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Ravi Shukla团队设计了一个将完整的基因封装在ZIF-8中的策略,并实现了该基因的细胞表达。实验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lGFP)作为大分子基因,根据这一策略成功地对哺乳动物癌细胞进行了长达4天的plGFP转染。细胞转染和cryo-SXT实验结果则充分证实了DNA@MOF生物复合材料作为细胞内基因递送载体的可行性。

3-.png

Arpita Poddar, Ravi Shukla. et al. Encapsulation, Visu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with Biomimetically Mineralized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ZIF-8). Small. 2019

DOI: 10.1002/smll.201902268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2268

 

4. Chem. Soc. Rev.: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离子液体的基本行为和应用

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离子液体(Bio-ILs)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离子液体,其在电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合成Bio-ILS的最佳策略是利用生物可再生资源的分子作为阴离子和阳离子的部分来构建Bio- ILs结构。人们对于Bio- ILs的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和健康安全的影响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ICVS/3B’s – PT政府联合实验室Joana M. Gomes博士和Simone S. Silva博士合作综述了生物Bio- ILs的合成策略以及它们的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学效应;对这些Bio- ILs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最后对这一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改进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4-.png

Joana M. Gomes, Simone S. Silva. et al. Biocompatible ionic liquids: fundamental behaviours and appl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DOI: 10.1039/C9NH00291J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nh/c9nh00291j#!divAbstract

 

5. ACS Nano:墨鱼墨汁纳米粒子可通过免疫-光热协同治疗抑制肿瘤生长

天然纳米粒子因其性质多样、易获取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研究。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团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庞虎博士团队合作,对从墨鱼的墨汁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纳米颗粒CINPs进行了系统研究。CINPs形态呈球形,分散性好,生物相容性高,富含黑色素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单糖。CINPs可通过活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有效地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从免疫抑制的M2表型转变为抗肿瘤的M1表型。此外,在近红外(NIR)照射下,CINPs也具有较高的光热效应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可作为一种出色的肿瘤光热治疗(PTT)药物。在体内,CINPs可以增加M1巨噬细胞的比例并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向肿瘤的富集,从而降低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进一步的肺转移。通过光热效应和诱导肿瘤特异性抗原释放,CINPs可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并产生活跃的免疫反应,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png

Rong-Hui Deng, Pang-Hu Zhou, Xian-Zheng Zhang. et al. Nanoparticles from Cuttlefish Ink Inhibit Tumor Growth by Synergizing Immunotherapy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ACS Nano. 2019

DOI: 10.1021/acsnano.9b0299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2993

 

6. Small:聚甘油功能化的纳米金刚石偶联染料后用于肿瘤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纳米粒子在肿瘤中的特异性积累通常是通过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的联合作用实现的。然而,基于EPR效应的被动靶向往往在大多数荷瘤小鼠模型上都不足以实现清晰的肿瘤荧光成像。京都大学Naoki Komatsu教授团队和苏州大学赵利博士团队合作合成了一种聚甘油功能化的纳米金刚石(ND-PG)并将其与氰基染料(Cy7)偶联得到ND-PG-Cy7。体内外荧光成像结果表明,该材料在肿瘤中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其中一个原因在于ND-PG-Cy7的体内血液循环时间较长(半衰期为58 h),而其他纳米颗粒的半衰期在以前的大多数报道中都小于20 h。得益于此,在注射后一周甚至更久后,肿瘤的荧光强度仍在增加,说明ND-PG-Cy7在肿瘤中的连续积累。这是因为之前的研究报道表明PG具有“隐身”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被肝脏和脾脏中丰富的网状内皮细胞捕获,进而实现基于EPR效应的高效肿瘤摄取。

6-.png

Fumi Yoshino, Li Zhao, Naoki Komatsu. et al. Preferential Tumor Accumulation of Polyglycerol Functionalized Nanodiamond Conjugated with Cyanine Dye Leading to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n Vivo Tumor Imaging. Small. 2019

DOI: 10.1002/smll.201901930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1930

 

7. Nature Nanotech.:酶激活的聚合物药物偶联物可增强肿瘤穿透和治疗效果

肿瘤微环境对分子的被动扩散会产生障碍,使得药物在肿瘤中的穿透成为抗癌药物递送的一大难题。浙江大学申有青教授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顾臻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一个对γ-谷氨酰转肽酶响应的聚合物-喜树碱偶联物,它可以通过转胞吞作用浸润整个肿瘤组织。当偶联物通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或渗出作用进入肿瘤间质后,细胞膜上过表达的γ-谷氨酰转肽酶可以使得偶联物的γ-谷酰基发生断裂并生成带正电的一级胺。由此产生的阳离子偶联物会由细胞膜穴样内陷介导的内吞和外吞作用来进行跨细胞和细胞外转运以实现其在肿瘤内的均匀分布。实验结果证明,该偶联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有效根除小型固体肿瘤(~ 100 mm3)并抑制大型肿瘤 (~ 500 mm3)的生长,进而可以显著延长荷原位胰腺癌肿瘤小鼠的生存时间。

7-.png

Quan Zhou, Zhen Gu , Youqing Shen. et al. Enzyme-activatable polymer–drug conjugate augments tumour penetration and treatment efficacy.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19-0485-z

 

8. Small综述:微流控技术合成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医学应用

纳米材料(NMs)具有众多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NMs特殊的尺寸和形貌密切相关。得益于这些独特的理化性质,NMs在药物递送、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正越来越普遍。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精确控制,不仅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的NMs,而且可以设计出用于纳米医学诊疗的复合产品。其中,微流控技术为在微尺度通道中通过简单操作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东南大学李玲教授和赵远锦教授合作综述了对用于制备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两大类纳米材料的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这一研究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意见。

8-.png

Xin Zhao, Ling Li, Yuanjin Zhao. et al. Microfluidic Generation of Nano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mall. 2019

DOI: 10.1002/smll.201901943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1943

 

9. Nanoscale Horizons综述:纳米仿生技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

心血管疾病(CVD)包括许多会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是现代医疗所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研究表明,由近三分之一的人患有不同形式的CVD,其中许多人还患有多种相互影响的疾病,最终往往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严重后果。即使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也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许多研究人员探索了利用纳米技术以对目前临床治疗CVD的策略进行改进。纳米级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可靶向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递送多功能载荷的能力等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Ronnie H. Fang博士和张良方教授合作综述了纳米材料技术在CVD诊疗领域中的应用,对开发具有增强功能的新型仿生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9-.png

Joon Ho Park, Diana Dehaini, Ronnie H. Fang, Liangfang Zhang. et al. Biomimetic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Nanoscale Horizons. 2019

DOI: 10.1039/C9CS00016J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cs/c9cs00016j#!divAbstract

 

10. AM综述:仿生二维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开发具有良好性能和特定功能的仿生材料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仿生,就是将科学和自然结合起来,充分学习自然物种的独特优势,进而制备出许多具有非凡性能的新材料。在目前,仿生二维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Ziqi Sun博士团队对近十年来仿生二维光子晶体材料、能源类纳米材料和超润湿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也对用于可持续能源应用和环境技术的仿生材料及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介绍。

10-.png

Yuanwen Zhang, Ziqi Sun. et al. Bioinspired 2D Nano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806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2806

 

11. AM:3D打印制备具有优异的刚度和弹性的仿生多级石墨烯材料

具有多级结构的生物材料为设计和制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低密度的仿生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然而,大多数的传统仿生材料只能利用生物材料的单一尺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最终的力学性能。苏州大学梁志强博士、江林教授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Teng Li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墨水的3D打印策略,并将其用于制备具有超高刚度和弹性的超轻多级石墨烯 (BHGMs)材料。该BHGMs可以在高达95%的压缩力下保持超高的弹性和稳定性。研究表明,BHGMs的分层多级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宏观压力,并将微观的压缩形变转化为石墨烯片的旋转和弯曲。这种3D打印策略也有望可以将其他功能材料组装成多级细胞结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11-.png

Meiwen Peng, Zhiqiang Liang, Teng Li, Lin Jiang. et al. 3D Printing of Ultralight Biomimetic Hierarchical Graphene Materials with Exceptional Stiffness and Resil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930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2930

 

12. AM:利用对环境敏感的水凝胶生物材料去递送位点特异性修饰蛋白

控制蛋白质在材料中的表达在许多生物工程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平台可以根据某种单一的外部条件来控制蛋白质的释放,但是要实现对指定环境敏感的释放以及控制同一材料中多个物种的释放还缺乏相应的有效策略。华盛顿大学Cole A. DeForest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半合成策略来控制位点特异性修饰蛋白的释放。实验利用分选酶介导的转位反应来生成重组蛋白C,并通过对环境敏感的可降解连接剂将其连接在凝胶的末端。结果发现,通过改变这些连接物中多个刺激响应分子的连接性,可以实现多种环境条件控制的蛋白释放。而若将多种蛋白通过不同的刺激敏感连接剂连接在一起,则可以在一种材料中实现多种蛋白独立而有序地释放。这一研究工作也为组织工程和治疗药物的递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策略。

12-.png

Prathamesh Milind Gawade, Cole A. DeForest. et al. Logic-Based Delivery of Site-Specifically Modified Proteins from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Hydrogel Bio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46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2462

 

13. AM:用于病人特异性治疗的生物混合材料

精准医学的实现需要开发出能够感知和适应动态的生理和病理条件的材料及设备,其中就包括可以对环境刺激进行响应的生物混合材料。通常来说,设计生物混合材料有两种方法:仿生和生物集成。例如生物混合水凝胶,它既可以模拟自然材料的形式和功能,也可以通过集成活细胞或其他生物活性部分来实现对一系列环境刺激(热、光、pH、水合作用、酶、电、机械和磁力等等)的响应。在目前,个性化医疗治疗是一个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市场,生物混合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使其可以配合病人体内具体环境做出动态变化,从而实现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麻省理工学院Ritu Raman博士和Robert Langer教授通过介绍一系列的实例,说明了生物混合材料这一新兴学科的巨大潜力,并概述了与这些材料的制备、存储、递送和非侵入性控制相关的技术挑战以及临床转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13-.png

Ritu Raman, Robert Langer. Biohybrid Design Gets Personal: New Materials for Patient-Specific Therapy.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1969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1969

 

14. AM:连接靶向肽的融合原性多孔硅纳米颗粒用于递送siRNA

已有研究表明,核糖核酸干扰疗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将寡核苷酸选择性地递送到身体的病变组织特别是可以实现最佳治疗结果的组织细胞位置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ichael J. Sailor教授团队对递送小干扰RNA (siRNA)以实现靶细胞沉默的材料的关键特性及其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以多孔硅纳米颗粒作为siRNA的宿主载体,通过连接肿瘤靶向肽使其可以选择性地进入目标组织,再利用包裹的融合原性脂质体诱导其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因此该载体可以不依靠常见的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来被细胞摄取。研究利用异种移植卵巢癌腹膜癌扩散模型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充分说明其具有高效的递送siRNA的性能进而可以实现基因沉默和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4-.png

Byungji Kim, Michael J. Sailor. et al. Securing the Payload, Finding the Cell, and Avoiding the Endosome: Peptide-Targeted, Fusogenic Porous Silicon

Nanoparticles for Delivery of siRNA.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95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2952

 

15. AM综述:作为活细胞的胞内探针的核酸平台

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生长、分化、结构和最终的功能。而对这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细胞内部的化学过程,并有望实现基于分子水平的疾病诊断。近年来,核酸探针已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应用前途的平台,可以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检测多种活细胞内的分析物。美国西北大学Chad A. Mirkin教授团队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探针设计的常用策略、靶点的类型、目前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

15-.png

Devleena Samanta, Chad A. Mirkin. et al. Nucleic-Acid Structures as Intracellular Probes for Live Cell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1743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1743

 

16. JACS:响应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用于在体内检测Cu2+

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A. Dean Sherry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钆基铜响应性磁共振造影剂GdL1,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GdL1对铜离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其在缓冲液中与1当量的Cu2+的结合后的 r1弛豫率(20mhz)会提高43%。而在正常的人血清白蛋白(HSA)生理水平情况下,其r1的弛豫率还会进一步提高270%。研究结果表明,Cu2+会与GdL1侧链上的两个羧基和单胺基配位,随后与HSA形成三元络合物(GdL1−Cu2+−HSA)。体内T1加权成像表明,GdL1可以在活鼠体内检测到内源性的不稳定Cu2+。因此,这一工作也为探索和研究Cu2+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16-.png

Namini N. Paranawithana, A. Dean Sherry. et al. A Respons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trast Agent for Detection of Excess Copper(II) in the Liver In Viv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

DOI: 10.1021/jacs.8b1349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13493

 

17. Angew:新的光-分子相互作用的发现助力荧光成像的研究

目前,人们对于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是很有限的。华盛顿州立大学Alexander D. Q. Li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新的现象,即发射光子的能量要大于吸收光子的能量,额外的能量则来自于被吸收和发射的光子与分子声子的耦合作用,而分子声子的势能会不断地与分子量子的能量以及环境进行交换。这一现象也是一种线性的光学过程。由于该现象会导致分子声子冷却,从而使分子冷却,因此会出现与预期的热荧光发射相反的行为。

17-.png

Wei Wan, Alexander D. Q. Li. The discovery of a new light-molecule interaction: Supracence reveals what are missing in fluorescence imagi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6499

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906499

 

18. Adv. Sci.:MOF衍生的碳纳米结构用于位点特异性的光热/光动力血栓治疗

尽管近红外(NIR)光介导的光热血栓治疗可以有效克服临床溶栓的风险问题,但是在光热治疗之后产生的二次栓塞也同样十分棘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旗教授团队和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团队合作探索了利用靶向纳米材料进行双模态光热/光动力血栓治疗的策略。该纳米材料可以主动靶向血栓上的糖蛋白IIb/IIIa受体,并在NIR光照射下通过光热效应和产生活性氧来进行位点特异性的溶栓治疗。在下肢血栓模型中,与单次光热溶栓的治疗效果相比,该双模态溶栓治疗的效果会更好。并且该策略也可有效避免二次栓塞的形成,是一种非常安全高效的溶栓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18-.png

Fengrong Zhang, Huiyu Liu, Qi Yang. et al. Metal–Organic-Framework-Derived Carbon Nanostructures for Site-Specific Dual-Modality Photothermal/Photodynamic Thrombus Therapy. Advanced Science. 2019

DOI: 10.1002/advs.201901378

https://doi.org/10.1002/advs.201901378

 

19. Accounts Chem. Res.:纳米酶的概念、机理、标准及其应用

纳米酶是一种具有类酶特性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可以解决天然酶的不足,如稳定性差、成本高、不易储存等问题,因此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酶也有望直接替代传统酶用于生产和研究。目前,已有数百种纳米材料被发现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解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等多样的催化活性,有些纳米材料还能同时具有双酶甚至多酶的活性。随着纳米酶学这一新概念的出现,纳米酶已成为连接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桥梁。它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类酶催化活性,可以发展成为多种多功能平台,进而在体外检测和体内监测及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敏敏博士和阎锡蕴院士合作介绍了关于功能特异性纳米酶的设计与构建、纳米酶研究的标准化以及纳米酶在生物系统中替代天然酶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在最后对纳米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19-.png

Minmin Liang, Xiyun Yan. Nanozymes: From New Concepts, Mechanisms, and Standards to Application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9

DOI: 10.1021/acs.accounts.9b0014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9b00140

 

20. ACS Nano:调节自噬的纳米激活剂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原位调控以实现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疗法的目的是将免疫细胞作为抗癌的药物。例如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Cs)进行调节,可以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效应从而实现肿瘤的消除。然而,目前直接在体内激活DCs的策略的效率往往很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团队设计了一种纳米激活剂,它可以通过在体内上调自噬来直接操控DCs,从而产生高效的DCs抗原表达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生成。该纳米激活剂可显著增强肿瘤抗原的交叉表达和随后的T细胞启动。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激活剂可以成功地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

20-.png

Yi Wang, Hao Wang. et al. In Situ Manipul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by an

Autophagy-Regulative Nanoactivator Enables Effe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 ACS Nano. 2019

DOI: 10.1021/acsnano.9b0014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0143

 

21. ACS Nano:可生物降解的胆绿素纳米颗粒用于高效的光声成像

光声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组织穿透深度的成像模式。而用于光声成像的、可生物降解的纳米颗粒却是非常少见的。伊利诺伊大学Jefferson Chan团队和Dipanjan Pan团队合作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出胆绿素纳米颗粒,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光声成像探针。实验发现,与在2-(N-吗啉)乙磺酸缓冲液中合成的纳米粒子相比,在水中或在含有氯化钠的水中合成的纳米粒子会具有更高的吸光度和更低的荧光。并且这些纳米粒子在365和680纳米处都表现出高吸光度。其在近红外波段被激发后会产生很强的光声信号,而在紫外波段被激发则会产生荧光发射。小鼠体内的光声成像实验表明,纳米粒子会在淋巴结中有效积累因此其可以作为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光声试剂。质谱研究则发现该纳米粒子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会被完全地生物降解,而胆绿素还原酶是一种在人体中普遍存在的酶,这也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成像平台。

21-.png

Parinaz Fathi, Jefferson Chan, Dipanjan Pan. et al. Biodegradable Biliverdin Nanoparticles for Efficient Photoacoustic Imaging. ACS Nano. 2019

DOI: 10.1021/acsnano.9b0120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1201

加载更多
7055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