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无数次,我曾和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
微著 纳米人 2019-09-23

本文联合发布于学术公众号:催化计(ID:icat2019)

 

水能发生化学反应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催化剂、光、电等外部条件下,我们用水产氢,用水产氧,用水合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

 

但是,如果没有催化剂,没有任何外部条件,一滴水,单纯的一滴水,它自己能变成什么呢?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Richard Zare和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Hong Gil Nam等团队报道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没有任何其他化学试剂以及外部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微小的纯水水滴会自发地产生过氧化氢。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得环保、廉价的过氧化氢生产成为可能,也可以让化学合成变得更加绿色。

 

0.jpg


意外发现

话说有一天,Richard Zare领导的研究小组试图在微滴中合成金纳米结构,一个偶然的发现,水分子可以在微米大小的液滴中以1ppm左右的浓度氧化形成过氧化氢。他们将纯净水雾化得到微小的水滴后(直径1μm-20µm),观察到水滴会自发产生H2O2,且H2O2的产量随着水滴尺寸的减小而增加。4-羧基苯硼酸的裂解以及苯硼酸在水滴中转化为苯酚,进一步证实了H2O2的生成。生成的过氧化氢浓度利用草酸钛钾滴定法测定,约为30µM。


这个反应是否有O2的参与呢?研究人员将喷雾气体改为O2发现,微滴中H2O2的产率降低了,这说明无论是在雾滴周围的空气中,还是在水中,无需O2的帮助,纯水微滴都能够直接生成H2O2


这到底是什么魔幻的反应机理?研究人员思考了H2O2形成的各种可能机制,并为了验证假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验,最后认为羟基自由基重组是最有可能的机制。

 

1.png

图1. 在微滴的气-液界面形成H2O2的机理

 

水在液滴表面电离形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研究人员认为微液滴环境本身促进了液滴表面的氧化还原化学过程。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之间有很明显的电荷分离现象。OH -疏水,而H+亲水,这就导致在界面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电场。电场的强度大约是每厘米1000万伏特,比实验室产生的要大得多。该电场使氢氧根离子发生电离产生羟基自由基,随后结合形成过氧化氢。

 

2.png

图2. 过氧化氢在水微滴中自发生成的荧光图像

 

重大意义

这种无催化剂、无外接电源的H2O2生产方法为双氧水的绿色生产提供了的机会,但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项重大发现表明水滴具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虽然在微水滴环境中所有类型的过程都可以发生,但当水的体积变大时则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一发现还可能让食品加工变得更加安全清洁。Zare等人尝试通过向空气中喷射小水滴来杀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此他们感到兴奋不已。

 

这一发现还可能有助于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人工细胞。

 

3.jpg


专家点评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绿色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家Terry Collins表示,这是一个美丽的发现,并开启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研究。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气化学家、绿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yanSullivan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会让化学变得更加绿色环保。Sullivan表示,过氧化氢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绿色氧化剂,它可以分解生成安全无污染的成分。但是目前这些微滴只能自发地产生极少量(百万分之一)的H2O2,如果我们能弄清楚如何加速这一过程或进一步提高产量,无论是从实用性或应用的角度来看,都将意义非凡。

 

小编点评:科学没有所谓的失败,细节和思维决定了科研的深度!这项发现,就是在一个实验中偶然发现。如果是我,我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吗?可能有无数次,我都曾和这个,那个,科学史上已经或者将要出现的无数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



4.jpg
Zare Group

参考文献:
1. Jae Kyoo Lee, Katherine L. Walker, Hyun Soo Han,Jooyoun Kang, Fritz B. Prinz, Robert M. Waymouth, Hong Gil Nam, and Richard N.Zare. 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from aqueous microdroplets.PNAS. 2019
DOI: 10.1073/pnas.1911883116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8/20/1911883116
2.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water-surprise-microdroplets-have-potential-to-produce-h2o2/3010950.article

本文联合发布于学术公众号:催化计(ID:icat2019)


加载更多
4807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