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科院新科院士出炉,化学部10人!
纳米人 纳米人 2019-11-22

1.jpg

据中科院官网新闻,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产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11人,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技术科学部15人。新当选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87.5%。

经过全体院士投票选举,2019年共产生中科院外籍院士20名。新当选外籍院士共来自12个国家,其中美国8人,法国2人。其中,包括著名华人科学家戴宏杰、逯高清和孙立成等。


2.jpg


化学部十位新晋院士简介

 

3.png

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高分子基因载体、药物缓释、电活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智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011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名为《聚乳酸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发明奖、2011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颁发-赢创化学创新奖、年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年再次被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2010年被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评为“自主创新十强企业”经营者、2010年由于科学技术事业特殊贡献获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2009年获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论文创新奖、2008年被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2008年被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评为科技创业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优秀专利发明人。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官网

http://ecomaterials.ciac.cas.cn/kydw/yjy/201104/t20110402_3107137.html


 

4.jpg


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酸分析化学、DNA纳米技术、生物光子学方面的研究。至今累计在Nature、Nature子刊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约3万次,H因子87)。已申请8项美国、国际专利和50余项中国专利。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IS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内容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

http://scce.sjtu.edu.cn/jiaoshi.php?aid=2846&c=6


 

5.jpg


马大为,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社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大为课题组研究方向在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包括生物碱、环肽及环肽大环内酯类,萜类衍生物。

2. 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1) 首次发现了氨基酸作为配体,以及酰胺基作为邻位取代基团对于Ullmann反应的加速效应;2)发展了一些新的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醛与缺电子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3)发展了吲哚去芳构化氧化偶联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并用于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3. 化学生物学方面: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发展了许多小分子调节剂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调节剂、趋化因子受体调节剂、细胞坏死性凋亡抑制剂等。

 

曾获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4)、杰出青年基金(1997)、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烯烃或炔烃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第三完成人)(1999)、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1)、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和性质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和性质研究,第一完成人)(2007)、第七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09)、第十一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09)、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

 

内容来源于马大为教授课题组

http://daweima.sioc.ac.cn/Default.aspx

  

6.png


李景虹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电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分析、单细胞分析、纳米电化学领域的研究。

 

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茅以升科学技术奖(2006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09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排名第一)。

 

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官网

http://www.chem.tsinghua.edu.cn/publish/chem/2142/2010/20101215133648410721596/20101215133648410721596_.html

 

7.jpg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介孔与介孔复合材料的合成及非均相催化性能研究,其中包括(1)环境催化/吸附材料;(2)能源催化;(3) 晶化骨架介孔和多级孔材料;以及基于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药物输运、疾病诊疗反面的研究,主要包括(1)基于介孔氧化硅纳米生物材料,探索其在药物输运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纳米生物技术在超声诊疗中的应用研究;(3)生物医用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曾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排名第一)、“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2008年,均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度)、 上海市科技精英(200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199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年)、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0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0年)。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官网

http://www.sic.ac.cn/gkjj/lrld/sjl/


 

8.jpg


吴骊珠,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科技委委员。长期致力于光化学转换的研究,涉及(1)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特别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制氧和二氧化碳还原;(2)光化学合成与技术:利用光化学反应洁净、节约、节能的特点,开发重要精细化学品的光化学反应和技术,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的光化学合成新策略;(3)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利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的技术,研究激发态涉及的基本化学和物理过程?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以及化学转换的机制、效率和动态学,为实现高效光化学转换提供依据。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0余项,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5年,第二完成人)。

 

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结题被评为优秀,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2010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官网

http://www.ipc.cas.cn/sourcedb_ipc_cas/cn/lhsrck/200904/t20090415_49497.html


 

9.jpg


徐春明 , 男,汉族, 1965年2月出生,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重油化学和加工技术;石油化工;化学反应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在 AIChE Journal,Fuel I.E.C.Rearch,Oil & Gas Journal等国际著名刊物和国内相关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被批准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先后获 1994-1996年校优秀教师、1994年校优秀青年学术骨干、1996年获校先进个人、1997-1998年度校级劳模等荣誉称号、1998年侯祥麟青年科技工作者奖、1999年度集团公司劳模称号。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昌平区十佳青年等称号。2002年又先后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内容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官网

http://www.cup.edu.cn/xxgk/xld/6.htm


 

10.jpg


杨金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杨金龙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理论和计算化学,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纳米结构,固体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和性质。近年来他和实验合作者在单分子化学物理领域取得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确定C60在Si(111)7x7表面上的吸附取向(发表在Phys.Rev.Lett.上,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新闻图片网新闻,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获得首张具有化学键分辨率的能够展示C60笼状结构的C60单分子STM图象(发表在2001年的Nature上,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首次实现单分子自旋态控制(发表在2005年的Science上,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和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设计和实现首个双功能单分子器件(发表在2009年的PNAS上,2009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http://staff.ustc.edu.cn/~jlyang/


 

11.jpg


 

俞书宏,安徽合肥庐江县人,1967年8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和维度及取向生长的调控规律、仿生多尺度复杂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在面向应用的重要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的制备与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设计及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中央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201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2016-)、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5-)。获得2010年、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内容来源于俞书宏课题组

http://staff.ustc.edu.cn/~yulab/wgroup.html

 

12.jpg


张锦,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锦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碳纳米材料的生长控制和增强光谱,包括:(1) 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结构控制生长;(2)金属和半导体SWNTs的分离;(3)新型碳材料的制备;(4)基于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表面增强光谱;(5)平面基板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及其实际应用。

 

内容来源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官网

http://www.chem.pku.edu.cn/szll/zzjs/wlhxyjs1/55879.htm

加载更多
562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