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CO2串联电催化,Nature Catalysis高效制多碳醇!
纳米人 纳米人 2018-10-14

发表截图-1.png

第一作者:Carlos G.Morales-Guio、Etosha R. Cave

通讯作者:ChristopherHahn、Thomas F. Jaramillo

通讯单位:斯坦福大学

 

研究亮点:

1.首次报道了一种串联结构的Au/Cu催化剂。

2.相比于Au和Cu单金属催化剂,其低过电势下生成偶联产物和多碳醇产物的速率大幅提升。

3.对多碳醇产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发表截图-2.png


电催化CO2RR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反应,相较于C1产物,C2+产物被认为更有价值,但同样也更有挑战性。在众多催化剂中,Cu基催化剂在催化生成多碳产物中独具优势。纯Cu催化剂生成的多碳产物往往以碳氢化合物为主,与之相比多碳醇类产物是一种更理想的产物。

 

前期研究中发现,Cu基催化剂的晶界位点,或者通过引入其他金属形成合金,如CuZn,CuAg等科研提升多碳醇的选择性。但是这些已报道的研究中对于传质影响,反应机理等理解尚不够深入,因而也限制了进一步优化工作的进行。

 

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的Christopher HahnThomas F. Jaramillo课题组合作研究了多晶Cu表面沉积Au纳米颗粒在CO2RR反应中的性能。

 

1-.png

图1 Au/Cu物性表征

 

他们发现,这种Au/Cu催化剂在低过电势下催化CO2RR生成多碳醇产物的选择性比单纯的Au或者Cu催化剂高2个数量级。深入研究发现,CO2RR反应中,CO2在Au表面被还原生成CO,高浓度的CO在Au/Cu界面迁移至Cu上并进一步发生C-C偶联生成多碳醇。这种串联反应机制尚是首次发现。

 

首先,他们通过PVD的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了Au,由于Au具有较低的亲氧性,Au在表面通过Volmer-Weber机制生长,其尺寸约3-5 nm。这种高度分散的Au在反应后发生了聚集,Cu表面Au的覆盖度由40%降低到了29%,同时伴随Au纳米颗粒尺寸的增加和双电层电容的降低。XPS也发现了表面Au/Cu比的降低,暗示Au和Cu在原位电催化反应中可能发生了互相迁移。此外,XRD也发现了Cu的晶格有部分偏移,说明有部分合金化的纳米颗粒存在。

 

在CO2饱和的0.1 M KHCO3中进行CO2RR测试,并且与Au, Cu进行比较发现,Au/Cu比Cu在更正的电位下达到了多碳醇产率的最大值,且低过电势下,其>2e-还原产物比Cu的产率高约100倍。低过电势下,仅有Au/Cu生成了多碳醇,其过电势低至260 mV。虽然Au/Cu结构催化剂在反应后生成了部分合金化结构,但是直接使用AuCu合金却没有发现类似的低过电势下产率增强和多碳醇生成现象,说明这种优越的性能与Au/Cu结构有关。

 

2-.png

图2 Au/Cu,Cu和Au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为了研究这种Au/Cu的高性能根源,作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催化剂CO2还原速率和CO生成速率之间的关系。与文献中报道的一致,Au催化剂中生成了大量的CO,但是>2e-还原产物很少,且缺乏C-C偶联产物。Cu表面生成是CO很少,但是低过电势下CO2还原速率也非常低。

 

3-.png

图3 CO2消耗和生成速率随电势的变化

 

而Au/Cu复合结构催化剂则成功结合了二者的优势,低过电势下生成了适量的CO。这说明,Au表面生成的大量CO可能通过界面迁移过程转移到了Cu表面,并在Cu表面进一步偶联生成多碳产物。得益于Au的弱亲氧性和较低的过电势,可以使得偶联过程中较少生成脱氧产物。

 

通过对比Au, Cu和Au/Cu三种催化剂CO2还原速率及其C2+/C1产物比可以发现,Au/Cu结构的催化剂不仅提升了多碳产物和多碳醇的生成速率,还提升了低过电势下的CO2还原速率,这有别于其他金属间化合物或者多金属复合催化剂,也使得这一策略更具优势。

 

4-.png

图4 Cu和Au/Cu电极上>2e C1和 C2+产物的选择性以及活性

 

5-.png

图5 Cu和Cu基双金属催化剂对>2e产物的催化活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串联结构的Au/Cu催化剂,相比于Au和Cu单金属催化剂,其低过电势下生成偶联产物和多碳醇产物的速率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Morales-Guio C G, Cav E R, HahnC, et al. Improved CO2 reduction activity towards C2+ alcohols on a tandem gold on copper electrocatalyst[J]. Nature Catalysis, 2018.

DOI: 10.1038/s41929-018-013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8-0139-9

加载更多
9220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