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元点评 Nature:钙钛矿光伏技术商业化更近一步!
未央 纳米人 2019-03-29

1.png

第一作者:Eui Hyuk Jung

通讯作者:Jangwon Seo、Jun Hong Noh

通讯单位:韩国KRICT

 

研究亮点:

1. 巧妙利用一种导电性差的材料(宽带隙卤化物,WBH)覆盖钙钛矿层,有效减少界面处的电荷复合。

2. 基于低成本的P3HT空穴传输材料,在不需要任何掺杂剂的情况下,实现了22.7%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

 

问世至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走过了十年。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发展不可谓不迅猛。然而,夺取硅基太阳能电池的霸主之位,拯救光伏产业的临门一脚,却迟迟未能实现。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空穴传输材料:

1)高效钙钛矿光伏器件目前需要采用PTAA或者spiro-OMeTAD作为空穴传输层,而这两种材料价格昂贵。

2)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加入掺杂剂以增强空穴传输能力,而掺杂剂又会导致钙钛矿层降解。

 

2019年3月27日,韩国科学家Jangwon Seo、Jun Hong Noh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架构,使用低成本的P3HT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不需要任何掺杂剂,实现了22.7%的认证效率!韩礼元教授收邀在Nature发表评论文章,对此成果进行了点评。

 

2.jpg

全新的器件架构丨Nature


难在哪里?

为了寻找PTAA或者spiro-OMeTAD的替代材料,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P3HT由于具有价格便宜,优异的光电特性,并适用于工业规模的制造而被视作候选之一。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基于P3HT的钙钛矿光伏器件效率一直偏低,最高也只有16%左右。

 

怎么办呢?让我们从钙钛矿光伏器件中的空穴传输层开始讲起。

 

太阳能电池的一般由“活性”材料(如钙钛矿)吸收光,产生一对电荷载流子,即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然后,电荷载流子分离并传送到电路中的不同电极,从而产生电流。因此,必须将钙钛矿夹在两层材料之间,一层材料传输电子,一层材料传输空穴。

 

使用P3HT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主要存在2个问题:

1)P3HT与钙钛矿的物理接触很差,从而限制了材料之间的空穴传递。

2)电子和空穴可以在钙钛矿-P3HT界面处进行非辐射复合,导致能量损失。

 

创新在哪里?

韩国研究团队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一种导电性差的材料(宽带隙卤化物,WBH)覆盖钙钛矿层。由于WBH阻止钙钛矿层和P3HT之间的电子转移,因此有效减少界面处的电荷复合。

 

这种WBH层是通过正己基三甲基溴化铵(HTAB)与钙钛矿层的表面原位反应生成,由疏水尾部和亲水头部组成。由于范德瓦尔斯作用力,HTAB的尾部与P3HT的疏水侧链具有强烈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导致P3HT中的分子在WBH表面自组装形成纤维状。

 

3.jpg

空穴传输材料丨Nature

 

P3HT的整体结构影响其电荷传输性质,纤维状P3HT中的空穴迁移率比无定形形式P3HT中的空穴迁移率高约10,000倍,这意味着不需要再使用掺杂剂来改善空穴传输。此外,HTAB分子能有效地中和钙钛矿晶体表面的带电缺陷,有助于减少在钙钛矿-P3HT界面处发生的非辐射复合。

 

前景如何?

基于以上改进,研究团队实现了22.7%的认证效率,滞后为±0.51%。在封装情况下,室温1-sun照射下具有长达1,370小时的操作稳定性,保持95%的初始效率。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优异的稳定性归因于使用了不含掺杂剂的P3HT。由于HTAB分子的疏水性尾部,未封装的器件也显示出更好的防潮性,在85%的相对湿度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4.png

光伏性能丨Nature

 

5.png

稳定性测试和大面积模组丨Nature

 

研究团队表示,P3HT也可以通过使用旋涂、刮涂法扩展到大面积模组(24.97 cm2),并分别实现16.3%和16.0%的效率,这表明这种太阳能电池架构可以可靠地大规模生产,实现商业应用。

 

总之,这项研究成果对于加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Eui Hyuk Jung, Jun Hong Noh, JangwonSeo et al. Efficient, stable and scal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usingpoly(3-hexylthiophene). Nature 567, 511–515,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36-3

2. Liyuan Han. Solar cells boosted by animproved charge-carrying material. Nature 2019, 567, 465-46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936-x

加载更多
5102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