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豌豆状Sb@C和玉米状C@Sb纳米管的可控合成用于储钠
痴迷文献 痴迷文献 2020-04-24

锑(Sb)由于具有660 mAh g-1的高理论容量,因此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SIB)的有吸引力的负极材料。将Sb与碳质材料结合已被认为是解决严重的体积膨胀问题的有效方法。Sb/C复合材料主要由两种类型组成,即Sb限制在碳基质内部和Sb沉积在碳基质表面,两者均显示出优异的钠储存性能。然而,还不清楚哪种结构对实现高电化学性能更有利。

有鉴于此,哈尔滨师范大学Yongchen Shan,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Wen-Hua Zhan报道了通过纳米约束电流置换反应合成了豌豆状的Sb@C和玉米状的C@Sb纳米管,并将其用作钠存储的模型材料以探讨上述问题。

文章要点

1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简便的水热法合成了铜纳米线(NW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所制备的Cu NW具有均匀的形貌,直径范围为45至60 nm。随后,将Cu NWs分散在包含葡萄糖,肼和乙醇的水溶液中,并将所得悬浮液进行水热处理,得到多糖包被的Cu NWs。肼的功能是防止铜纳米线被氧化。在Ar/H2气氛中进行退火处理后,将多糖层热解成碳,形成碳包覆的Cu NWs(Cu@C NWs)。在TEM图像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Cu@C核-壳结构,碳壳的厚度为4〜6 nm。 X射线衍射图证实样品仅包含结晶铜和无定形碳。此外,进一步通过拉曼光谱验证了碳壳的存在。

2为了合成豌豆状Sb@C,将Cu@C NWs直接添加到0.01 M SbCl3-DMSO溶液中以触发电流置换反应。在置换反应过程中,Sb3+还原为金属Sb,Cu氧化为Cu+。由于碳壳的阻挡作用和在Cu转化为Sb期间的体积收缩,Cu NWs在碳壳内部转化为许多空间分离的Sb纳米颗粒,从而形成了豌豆状的Sb@C结构。TEM和SEM图像显示Sb纳米粒子被很好地限制并随机分布在碳壳内部,并且碳管内部存在许多空隙,从而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Sb的体积膨胀。豌豆状Sb@C的HRTEM图像显示出清晰的晶格条纹,平均层间间距为0.31 nm。

3在几乎与豆荚状Sb@C相同的条件下合成了玉米状C@Sb,不同的是,在电流置换反应之前,将Cu@C NWs在DMSO中超声处理1小时。超声波处理后,通过TEM图像证明,Cu@C NWs的碳壳中形成了许多小孔,这些孔将铜直接暴露于SbCl3-DMSO溶液中,暴露的位点成为置换反应的反应界面。碳NT被Sb纳米颗粒精细包裹,类似于玉米芯包裹的玉米芯。 HRTEM图像显示外部Sb纳米颗粒为晶体,而EDX元素图谱结果证实了玉米状C@Sb结构。

4当作为SIB的负极材料时,类似豆荚状的Sb@C表现出优异的速率性能(在10 A g-1时为206 mAh g-1)和优异的长期循环稳定性(3000个循环后,在1 A g时为305 mAh g-1)。相比之下,玉米状C@Sb仅经过50次循环就显示出明显的容量下降,并且在高速率下显示出较低的容量,这表明豆荚状Sb@C结构更有利于高电化学性能。电化学分析表明,豆荚状Sb@C表现出更快的Na+和电子传输动力学以及更高比例的表面电容,从而导致更好的钠存储性能。

该研究工作证明了纳米结构的优越性,为合理设计和构造高性能电化学储能Sb基负极材料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Kaixuan Yang,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Peapod-Like Sb@C and

Corn-Like C@Sb Nanotubes for Sodium Storage,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0366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0c00366


加载更多
2214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痴迷文献

专注能源材料领域最新科研进展 做文献收集人

发布文章:11743篇 阅读次数:11495511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