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Catal:Cu电极CO/CO2电催化还原剂界面结构表征
纳米技术 纳米 2020-05-27

粗糙表面结构金属电极在CO/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物中显示了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高的反应选择性,其中原子级别的形貌是催化剂高活性的原因,但是目前对催化剂界面上的原子级别结构的表征方法很少,无法对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变化进行表征。目前对催化剂电极上原子级别的形貌调控仍没有较好的方法,CO分子中的C≡O键的振动和配位的金属有关,并通过IR方法监测振动变化能够对催化剂界面上的反应情况进行表征,但是其他的比如动态偶极耦合(dynamic dipole coupling)过程通常被忽略。波士顿学院Matthias M. Waegele等通过表面增强的红外吸收光谱(Surface 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 SEIRAS)对两种不同粗糙程度的Cu金属电极结构进行分析


本文要点:

(1)

作者发现在Si上的Au膜上电化学沉积的Cu(CuAu-Si)在CO还原为乙烯的反应中活性低于非电方法沉积在Si上的的Cu催化剂,通过差分电化学质谱(differential electrochemical mass spectrometry,DEMS)方法发现CuAu-Si生成乙烯的起始电压(onset potential)为200±65 mV,这个值高于Cu-Si。CuAu-Si表面由于Cu的晶面优选为(111)晶面,Cu-Si表面的Cu晶面优选为(100)晶面,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结合SERIAS方法,确定了CO分子的C≡O振动能作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并表征Cu电极表面原子级别的表面结构(缺陷位点、terrace露台等位点结构)。

image.png

image.png



参考文献

Charuni Menaka Gunathunge, Jingyi Li, Xiang Li, Julie J Hong, and Matthias M. Waegele*

Revealing the Predominant Surface Facets of Rough Cu Electrodes Under Electrochemical Conditions,ACS Catal. 2020

DOI:10.1021/acscatal.9b0553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9b05532


加载更多
164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技术

介绍材料新发展和新技术

发布文章:7521篇 阅读次数:9301269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