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 建立用于PEM燃料电池的Fe–N–C催化剂的反应性描述符
雨辰 雨辰 2020-07-09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已进入商业化阶段,而且即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减少PEMFC电极中铂族金属(PGM)催化剂的负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开发了无铂族金属、铁和氮掺杂碳氧还原(ORR)电催化剂(Fe-N-C)。Fe–N–C在活性和稳定性方面最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评估表面催化活性Fe位点的数量和固有翻转频率仍然是一项较大的挑战。随着CO低温吸附和亚硝酸盐原位溶出技术的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技术产生了这些固有的反应性描述符。但是,从未对这两种互补的特异性吸附/溶出技术进行过比较,并与其他化学和光谱学分析相结合来深入分析Fe-N-C ORR电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活性。

有鉴于此,柏林工业大学Peter Strasser教授、蒙彼利埃大学Frédéric Jaouen教授和Deborah Jones、帝国理工学院的AnthonyKucernak教授、帕多瓦大学的Christian Durante、Johnson Matthey Technology Centre的Jonathan Sharman等人,对四种最先进的Fe-N-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催化剂的反应性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结合多种不同的表面敏感性和本体分析方法,对催化性能的起源和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要点

1分析远远超越了以往的尝试,将动力学性能指标(如电催化质量活性和比表面积催化活性)与先前难以捉摸的动力学指标(如活性金属位点密度(SD)和催化转换频率(TOF))联系起来。使用原位电化学NO2-还原以及非原位气态CO低温化学吸附来评估动力学ORR活性,SD和TOF值。

2实验结果表明,原位Fe表面密度与非原位Fe表面密度具有显著的定量一致性。SD与TOF的关系图(“反应性图”)被用作新的分析工具来反卷积ORR反应性,从而实现合理的催化剂开发。

3微孔催化剂显示出较大的SD值,而TOF较低,而中孔催化剂显示出相反的结果。Fe表面位点密度与分子氮和Fe含量相关,由此确定了催化活性D1和D2位点的孔位置。

总之,这一跨实验室的分析,其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有望为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研究提供参考,该工作提出的催化剂研究的方法和分析将有益于Fe-N-C催化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Mathias Primbs et al. Establishing reactivity descriptors for platinum group metal (PGM)-free Fe–N–C catalysts for PEM fuel cells.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DOI: 10.1039/D0EE01013H

https://doi.org/10.1039/D0EE01013H




加载更多
1828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雨辰

催化;燃料电池;多孔炭材料;炭气凝胶;隔热

发布文章:2069篇 阅读次数:3169946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