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何凤团队:氯取代实现有机光伏效率和稳定性双重提高!
纳小二 纳小二 2020-09-18

第一作者:陈晖、胡志明

通讯作者:何凤

通讯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亮点:

1.   设计和合成了氯取代聚合物给体材料PBT4T-Cl,能够实现实验室克级合成和放大制备,可有效的降低材料成本。

2.   通过在聚合物骨架上合适的位置引入氯原子,能够提升器件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制备的富勒烯型有机太阳电池效率达到11.18%。

3.   与不含氯的参比器件相比,氯取代聚合物在太阳电池寿命测试中表现出优良的器件稳定性。

 

有机太阳电池因具有可溶液加工,轻质量,制备柔性器件和低成本制备等优势近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方法通过引入氟(F)原子的方法来提升有机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和效率。但是近三年来何凤课题组另辟蹊径,通过氯(Cl)原子取代策略进一步调节材料体系的能级分布和薄膜形貌,最终实现了该类氯取代聚合物效率和稳定性的双重提高。


与氟代策略相比,具有较大原子半径的氯原子也具有强的电负性,可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剂分子的能级结构,同时氯取代中间体往往在化学合成上更加高效简单,可大幅降低材料成本。而且氯原子还具有氟原子不具备的空的3d轨道,可赋予其和给电子单元或者共轭体系更强的相互作用,能有效调节氯取代聚合物材料的薄膜聚集形貌、分子取向及稳定性,作为模型分子研究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现象。如何设计高效的给体材料既要保证开电压的提升又能同时获得较高的短路电流,这是氯取代材料在设计和合成上的难点和关键。

 

有鉴于此,何凤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通过氯取代实现有机光伏效率和稳定性双重提高的策略!


                            

图1. PBT4T-Cl的合成路线


通过在氯取代给体材料方面多年的研究积累,研究人员选择具有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苯并噻二唑/四聚噻吩共聚物骨架结构,并选择性的在四聚噻吩中间联噻吩位置上引入一个氯原子合成了PBT4T-Cl,该氯取代使聚合物材料HOMO能级下降了0.14 eV,但是光谱只轻微蓝移了8 nm,这样保证开路电压提升的同时也有效的保持该体系高的短路电流。

 

该材料的合成路线清晰(图1),3-氯噻吩经NBS溴化后与2-三甲基锡噻吩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形成3-氯-2,2’-联二噻吩,随后经锡化后与氟取代苯并噻二唑二噻吩单体经Stille偶联反应得到氯取代聚合物。课题组的材料合成工艺条件成熟且完善,在合成上能实现实验室克级合成和放大制备。

 

从图2电压-电流(J-V)曲线中可以看出氯取代后,PBT4T-Cl器件的开路电压明显提升,短路电流很轻微的降低,能量转换效率为11.18%,开路电压为0.80 V,短路电流为18.71 mA cm-2,填充因子为74.60%。根据对应器件的外量子效率 (EQE)响应图谱发现PBT4T-Cl器件在500-700 nm区间几乎全接近80%的EQE值,计算的积分电流为18.14mA cm-2,符合电流-电压的测试的短路电流值误差。从光谱的吸收光谱上看,虽然有轻微的蓝移,但是吸收系数增加,保证了Cl取代后器件还能获得较高的短路电流。

 

图2. 聚合物的稳态光电性能

从图3(A)和(B)可知两种高效的材料都有很好的面朝上(face-on)取向,根据(C)和(D)图中计算的半峰宽可知,PBT4T-Cl的半峰宽更窄,说明氯取代后结晶性增强,进一步加强了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

 

图3. 聚合物混合膜的掠入射广角X射线谱(GIWAX)

 

在寿命测试中(图4),PBT4T-Cl器件的开路电压一直很稳定,说明氯取代后加强了材料本身和混合薄膜的稳定性。对比实验表明PBT4T-Cl器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其器件效率在通过50天储存后仍高于8%,相对于不含氯的聚合物效率稳定性具有超过30%的提高。

 

图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寿命测试

 

总之,氯取代可实现聚合物效率和稳定性的双重提高,也可通过实验室克级合成和放大制备可降低材料的成本。这些将有效推动该类聚合物材料在有机太阳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Hui Chen, Zhiming Hu,Huan Wang, Longzhu Liu, Pengjie Chao, Jianfei Qu, Wei Chen, Anhua Liu, Feng He*,A Chlorinated π-Conjugated Polymer Donor for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Joule 2018,2,1-12.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18)30229-0


作者简介:

何凤副教授2007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器件制备,随后加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 年起分别加入美国Nano-C, Inc.和Polyera Corp.公司进行研发工作。2014 年8月起受聘为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于同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


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有机共轭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并在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共轭高分子光电器件及超分子自组装等多个方向上拓展其应用研究。至今在Chem. Rev.、Joule、Nat.Commun.、J. Am. Chem. Soc.、Adv.Mater.以及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尖专业杂志上已发表论文超过50 篇,他引次数超过2000 次。

课题组链接:http://chem.sustc.edu.cn/index.php/staff/details/tid/12.html

加载更多
3173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小二

无纳不欢!

发布文章:200篇 阅读次数:548047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