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具有双铜(I)位点和相邻质子中继的多孔π-π堆积框架用于将CO2电还原成C2+产品
Nanoyu Nanoyu 2022-07-02

由超分子相互作用(例如π-π堆积相互作用)支撑的结晶多孔材料是一类表现出相当稳定性的分子晶体,但由于其构建的高难度,其应用鲜有报道。

近日,中山大学廖培钦教授合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π-π堆积结构,该结构基于具有吡唑根桥联的双铜位点的分子Cu(I)配合物,显示出产生C2+产物的令人印象深刻的ECR性能。

文章要点

1研究人员合成了由具有吡唑酸酯桥连的二铜(I)位点的三核铜(I)化合物[Cu3(HBtz)3(Btz)Cl2] (CuBtz,HBtz =苯并三唑)形成的稳定的π-π堆积框架,并将其用于电化学CO2还原,对于C2+产物[即,乙烯(44%),乙醇(21%),乙酸盐(4.7%), 和丙醇(4%)],在1.3 V电位下电流密度为7.9 mA cm-2,在流动池装置中电流密度约为1 A cm-2的C2+产品的法拉第效率(61.6%)和在1.6 V电位下反应速率为5639 μmol m-2 s-1,代表了迄今为止报道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

2原位红外光谱、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对照实验表明,紧邻的苯并三唑的未配位氮原子可以充当质子中继,并与双Cu(I)位点合作,以促进*CO中间体的氢化过程和C-C偶联,导致CO2到C2+产物的高选择性电还原。

这项工作不仅突出了π-π堆积结构在ECR中的潜在应用,而且为设计活性位点的化学微环境以提高ECR的性能提供了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Hao-Lin Zhu, et al, A Porous π−π Stacking Framework with Dicopper(I) Sites and Adjacent Proton Relays for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 C2+ Products, J. Am. Chem. Soc., 2022

DOI: 10.1021/jacs.2c04670

https://doi.org/10.1021/jacs.2c04670


加载更多
847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痴迷文献

专注能源材料领域最新科研进展 做文献收集人

发布文章:11743篇 阅读次数:11492472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