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热门期刊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研究!
小纳米 纳米人 2019-11-14

原道专栏.jpg

没有批判的科研氛围,就没有孕育健全学术的土壤,纳米人原道专栏的初衷是让论文回归科研的本质,带着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可靠的有色眼镜去审阅论文,学习论文。终于,纳米人原道专栏又和大家见面了。(原道专栏前八期,请查看文末链接)


原道专栏:第九期

 

解读丨小纳米

校审丨晴天(纳米人编辑部)


 

英雄不问出处,好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样。

 

影响因子,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而一项研究成果的重要与否,则完全取决于成果本身。在部分人将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高影响因子的热门期刊上的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有部分科学家也把一些有意思、重要的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相对不那么高,不是那么热门期刊中。

 

今天关于光催化的这个文章,就是一个例子。这篇文章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来证明Z-scheme中的电荷移动,堪称是对Z-scheme教科书式的解读!

 

从一个有趣的现象,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WO3是一种可以吸收可见光的氧化物半导体光催化剂,但是由于其过低的CB位置,即使在h+牺牲剂存在的条件下也不能分解水。(最先实现WO3基光催化材料进行全分解水的材料是PbWO4,由于Pb 6p和Pb 6s轨道的引入赋予了其还原H2O的能力。Chemistry letters, 2004, 33(11): 1452-1453.)

 


最近,日本Yamakata(瞬态吸收光谱的专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含有CuCl2的甲醇·(牺牲剂)水溶液中对WO3进行UV或者VIS光照,会有氢气产生。但是,CuCl2换成Cu(NO3)2或者是CuSO4,就得不到高效的产氢活性(Figure 1)。


1-.png

Figure 1. Time course of the H2 evolution from the WO3in 10vol% MeOH aqueous solution with 50 mM CuCl2, CuSO4,and Cu(NO3)2. UV (λ > 300 nm) light from xenon lamp(300 W) were irradiated at 300 K.

 

他们对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发现CuCl2是以CuCl形式存在于WO3的表面。由于WO3在band位置的上不具备分解水的能力,而单独的CuCl不具备高效产氢的能力(下文中会提到)。所以,研究团队认为在WO3与CuCl之间存在Figure 2所示的Z-scheme的电荷分离模式。

 

2-.png

Figure 2. Proposed mechanism for enhancement of H2 evolutionby visible photoexcitation of WO3 on WO3/CuCl conjugatedcatalyst

 

小心求证

 

研究人员通过瞬态吸收中归属于WO3与CuCl电子与空穴吸收峰的强度以及寿命变化,证明了他们所提出的Z-scheme系的电荷分离现象。(详细的证明方式会在下文中提出)

 

甲醇牺牲剂存在条件下的产氢反应

50 mM CuCl2, 10 vol% CH3OH, 500 mg WO3,和纯水放入分解水的容器中,通过Ar 鼓气排出水中的O2。利用300 W Xe灯照射该悬浊液,入射波长为>300nm。产生的氢气通过TCD-GC进行定量分析。另外,对于以上反应,关于CuCl2的加入量,作者也对0,2,5,10,50,100 mM的CuCl2初始浓度与产氢速度之间进行了比较。

 

材料表征

2-1利用UV-Vis漫反射测试了样品的吸光特性(结果略)

2-2 利用XRD对结晶相进行解析

2-3 利用瞬态吸收光谱解析WO3,CuCl,以及WO3/CuCl中的捕获电子和空穴的举动。并同时对捕获电子和空穴的寿命进行了计测。·(详细的瞬态吸收光谱此处略去,能够自己组装一套该设备是很令人羡慕的。)

2-4 利用UV-Vis透过分光光度计对反应前后的Cu2+进行定量。

2-5 利用天平计算光照前后的固体质量变化

 

结果讨论

Figure 3 是50mM CuCl2, 10 vol% CH3OH, 500 mg WO3, 和纯水在300 nm以上波长照射下的产氢量随着Cu2+的浓度变化。在开始的3个小时内,Cu2+的量急剧减少,H2的产生量也很低。在超过光照反应的3h后,Cu2+的浓度大约在10mM左右,于此同时H2开始稳定的生成。7小时的反应结束后,溶液由最初的蓝色变成无色。于此同时,WO3的颜色由黄绿色变成了黑灰色(Figure3中的插图)。

 

3-.png


Figure 3. Time courses of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from0.05-M CuCl2 aqueous solution with 10% MeOH over WO3powd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u2+ is also shown. Reactionconditions: catalyst, 200mg; solution, 200mL; light source, xenon lamp (300W, λ>300nm) at 300K.

 

Figure 4是对于CuCl2初始量与产氢速度的比较。初始浓度在0-50 mM的范围内,产氢的速度与CuCl2的初始浓度成正比关系。当CuCl2的浓度为100mM时候,产氢的速度降低。

4-.png


Figure 4.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CuCl2 in 10 vol% MeOHaqueous solution.

 

由于WO3的C.B.位置不能满足还原H+的条件,所以Cu2+被反应后产物很有可能是产氢的材料。所以,作者对反应后的WO3进行了回收,并进行了称量。发现其重量由500 mg增加到1400 mg。通过透射电镜的结果(Figure 5b和Figure 5a的比较),可以看出WO3反应后其表面出现很多微小颗粒。


5-.png


Figure 5. TEM images of WO3 powders before (A) and after (B)the photoirradiation (>300 nm) in 0.05 M CuCl2 aqueous solutionwith 10vol% MeOH.

 

进一步,通过Figure 6中XRD结晶相的表征,我们可以看到在回收的样品中出现了CuCl为主的峰,此外还有少量的Cu2O的峰。由于在Figure 1的实验中,只有CuCl2为Cu2+原料的时候可以高效的产生H2,所以少量的Cu2O应该不是产氢的源头(?)。因此,作者把产氢的源头指向了CuCl。

 

6-.png


Figure 6. XRD patterns for WO3, CuCl, and the WO3sample after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in CuCl2 solution.

 

于是CuCl单独的产氢活性被检测。Figure 7(A)中便是单独的CuCl在甲醇牺牲剂条件下产氢活性。随着反应次数的增单独的CuCl的活性在降低。如果该实验最终的结论是CuCl能够产氢那就太无趣了。通过对比WO3/CuCl体系的在同等照射条件下的产氢活性Figure 7(B)发现,其活性不仅较单独的CuCl高,并且稳定。

 

7-.png


Figure 7. Time course of the H2 evolution from bare CuCl (A)and WO3/CuCl conjugates in 10vol% MeOH aqueous solution at 340 K.Reaction conditions: catalyst, 500 mg; solution, 200 mL; light source, xenonlamp (300 W, λ >300 nm). The numbers shown in the panels representthe rate of H2 evolution (mmol h-1).

 

进一步假设,进一步求证

 

那么,是否WO3和CuCl之间存在着某种电荷传导,来增加CuCl活性与稳定性呢?作者优先考虑到了Z-scheme。如果是像αβ-Ga2O3间的电荷转移是不会高效的产氢(假设存在αβ-Ga2O3那样的电荷转移,那么复合后的活性应该较CuCl产氢活性低)

 

为了研究WO3相,CuCl相之间的电荷的被捕获情况。作者对于WO3,CuCl,以及WO3/CuCl进行了瞬态光谱的研究。Figure 8是三种样品在紫外到红外波段的瞬态吸收光谱。

 

这里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请认真观察WO3和CuCl数据,两图的不同之处已经用①②③标记。WO3中①和左边的峰分别是被捕获的电子和空穴的吸收峰(至于为什么归属于电子或空穴请参考论文中的引用文献)。另外,对于CuCl而言②③是被捕获的电子吸收峰,而左边的峰是被捕获的空穴的吸收峰(与WO3空穴吸收峰的位置重合)。WO3/CuCl的瞬态吸收如Figure 8C所示。由于WO3和CuCl的空穴在瞬态吸收光谱上没有表现明显的不同,所以请对照Figure 8C中的图着重观察①②③的变化。WO3的电子捕获吸收峰已经很弱了,只剩下了CuCl的电子捕获吸收峰,并且③位置峰的强度(强度与量正相关)有所增加。所以,作者由此判断了WO3中电子向CuCl中的电子移动。这个已经可以间接说明了Figure 2中的电荷移动的存在(作者用了suggest,而不是demonstrate)。


8-.png


Figure 8. Time-resolv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A) bare WO3,(B) bare CuCl, and (C) WO3/CuCl conjugated catalysts, measured invacuum after 355-nm UV laser pulse irradiation (0.5mJ pulse-1,6-ns duration, 5Hz).

 

Figure 9中,展示了归属于WO3相中的电子(A),CuCl相中的电子(B),以及CuCl相和WO3相中的空穴(C)的数量(0ms时的强度判断数量)和寿命(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示寿命)。图B中的混合相中CuCl的电子寿命和电子的数量较单一相中的CuCl明显增加,说明了WO3相向CuCl相的电荷移动与分离现象的存在,佐证了junction的可能性。

 

图A中的混合相中的WO3相的电子捕获量要小于单一相的WO3的电子捕获量。另外,图C中的混合相中的总h+数目要小于WO3相中的空穴数量。这两个现象都推测为混合相中的WO3的电子和CuCl中空穴的结合。


9-.png


Figure 9. Decay curves for transient absorption by WO3, CuCl,and WO3/CuCl measured in vacuum at 2400cm-1 (A),12000cm-1 (B), and 22000cm-1 (C). The catalysts wereirradiated by 355-nm UV laser pulses (0.5mJ pulse-1, 6-ns duration, 1Hz).

 

基于以上结果,作者绘制了Figure 2 中的图。这个实验虽然不是overall water splitting,但是利用瞬态光谱来解析电荷的移动,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孤陋寡闻),因此特此做一点解读,分享给大家。


原道写到第九期不知我们是否有能力,有勇气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论文:该文章在证明Z-scheme中使用的设备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确实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但是,文章中的不足不知哪位读者朋友看到了,欢迎留言讨论。

 

好文章,值得分享!


参考文献:

Takagi, Masaki, Masayuki Kawaguchi, and Akira Yamakata. Enhancement ofUV-responsive photocatalysts aided by visible-light responsive photocatalysts:role of WO3 for H2 evolution on CuCl.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11833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19310793


专栏介绍:原道专栏是在纳米人学术委员会鼓励和支持下开辟的一个特色学术专栏,旨在深入挖掘顶级期刊论文中的良与莠,让论文回归科研的本质,引导更加深入的科研。栏目稿件包括但不限于对灌水文章的批评,对优质文章的赞赏,。总之,只要是和科研有关的深度解读文章,都在我们的接收之列!欢迎投稿。

 

加入我们!


联系微信:inano2015

投稿邮箱:inanoer@163.com

加载更多
3806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