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溶剂,发一篇Science
微著 2021-02-26

图片.png


第一作者:Jason S. Adams

通讯作者:David W. Flaherty, Matthew Neurock

通讯作者单位:伊利诺伊香槟分校, 明尼苏达大学


主要内容


溶剂在热催化反应中起到的作用,目前在均相催化反应中的理解更加清晰,在异相催化体系中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伊利诺伊香槟分校David W. Flaherty、明尼苏达大学Matthew Neurock等研究了Pd催化剂上H2和O2氧化生成H2O2过程中,界面上有机溶剂分解形成中间体改善催化反应活性。


有机溶剂通过和金属纳米粒子反应,生成活性中间体物种,改善催化反应效率,意味着在水溶剂中加入一定量有机溶剂改善催化反应,能够通过避免大规模应用有机溶剂,降低环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进展和意义


图片.png

图1. 有机分子在界面分解改善异相催化反应速率


伊利诺伊香槟分校David W. Flaherty、明尼苏达大学Matthew Neurock等报道了溶剂分子能够影响Pd纳米粒子表面上H2、O2分子之间的反应,有机溶剂受到激发生成界面反应活性中间体物种,能够促进氧还原反应,提高反应效率,在不含有机溶剂的纯水相中未见此类反应机制。通过动力学测试、从头算量子化学计算发现,甲醇、水分子在氧还原反应中通过质子-电子转移过程,实现共催化效果。具体的,甲醇分子在Pd催化剂表面生成羟甲基中间体促进质子和电子向氧的转移,生成H2O2和甲醛。甲醛随后将H2分子氧化,从而重新得到羟甲基。同时,水分子通过异裂氧化氢气,生成水合氢离子,同时生成电子将氧还原。本文中发现的相关结果说明溶剂分子在固体-液体界面上原位生成还原中介物,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持续改善催化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方法Neurock表示,这种界面物种就像是酶催化反应过程中的辅酶因子


实验结果


通过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测试、DFT模拟,发现了甲醇在Pd界面上通过化学吸附方式形成羟甲基中间体CH2O-H*,该物种能够将电子、质子转移到界面吸附氧上,同时中间体转化为甲醛分子。甲醛分子随后通过吸附活化的氢进行氧化,重新形成羟甲基中间体CH2O-H*。因此这种CH2O-H*能够通过形成界面化学键稳定在界面上,同时经历氧化还原过程,起到催化中介物的作用


作者设计了Pd-SiO2纳米催化剂分别在甲醇、水、甲醇的水溶液(70 vol % CH3OH)中的H2O2在6 h内的生成速率,结果显示在甲醇溶液、水、甲醇中的H2O2生成率分别为29 %、22 %、14 %。反应速率变化情况显示,在纯水中的H2O2生成率不变,在甲醇水溶液中的生成率将缓慢降低。这是因为由于催化剂的量不变过程中,Pd催化剂界面上从甲醇产生的中间体发生累积和聚集导致。通过加入H2O2、O2氧化消除界面上的中间体物种,反应速率重新改善和恢复。而且,H2O2的生成速率、选择性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说明甲醇产生的中间体物种改变了氧还原反应基元步骤速率。


机理

图片.png

图2. 反应机理的DFT计算


通过DFT计算模拟验证了通过甲醇生成界面物种有效降低了反应垒势。在Pd(111)表面上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首先在Pd界面上共吸附H*、O*原子,在和CH3OH液体接触的动力学测试过程中,发现导致催化剂、界面吸附物之间形成低能量氢键网络。分别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经过PET过程(共价吸附物CH2OH*和O2*、OOH*之间的反应最容易进行)有最大的优势,反应能垒仅仅8~10 kJ mol-1;液相甲醇的反应能垒达到≥30 kJ mol-1;最难发生的反应是化学吸附H*和氧气分子,能垒达到≥44 kJ mol-1


进一步的,作者还验证了反应中生成CH2O的速率比生成H2O2、H2O的速率更缓慢。


结论

图片.png

图3. 反应机理示意图


作者通过系统性研究结果,展示了溶剂或者有机分子能够在金属纳米粒子界面上反应,反应中生成的物种起到助催化作用,可以将其看作界面还原中介物。此类界面还原中介物的主要特征:

结合到金属上的羟基烷基中间体形成稳定结构复合物(由较高酸性的质子、烯醇物种组成),这种复合物降低了PET(质子-电子转移反应)能垒。

生成的羰基物种优先和界面H原子反应从而重新生成中介物。

强金属-碳化学键保证界面中介物的稳定,能够在脱附前保证完成多轮循环。

此类物种实现了通过非常简单的反应路径进行反应,调节界面能量影响金属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晶相。说明了不同有机溶剂导致催化反应中分别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速率。


参考文献及原文链接

Jason S. Adams et al. Solvent molecules form surface redox mediators in situ and cocatalyze O2 reduction on Pd, Science 371, 626–632 (2021)

DOI: 10.1126/science.abc133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9/626




加载更多
1570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